疫苗的“一般禁忌症”包括七类:

1、患急性疾病、严重慢性疾病、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和发热者;

2、过敏体质者。曾患过敏性喉头水肿、过敏性休克、过敏性紫癜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支气管哮喘、荨麻疹、食物过敏史等;

3、既往接种后有严重异常反应者,如过敏性休克、变态反应性脑炎(或脑病)、非热性惊厥、过敏性紫癜等,以后不宜接种同种疫苗;

4、各类免疫缺陷症人群、恶性肿瘤(白血病、淋巴瘤)及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、烷化剂、抗代谢类药物等免疫抑制治疗的病人,均应避免接种各类减毒活疫苗;

5、重症慢性疾患:已患有活动性肺结核、急慢性肾脏病变、心脏代偿功能不全、血液系统疾患,活动性风湿病、严重皮肤病等患者,接种疫苗后可能加重原有病情或使反应加重,应暂缓接种;

6、部分神经系统疾患者如患有癫痫、癔病、脑炎后遗症、惊厥史等疾患者应慎种疫苗;

7、最近曾进行被动免疫者。例如最近注射过丙种球蛋白、免疫球蛋白或其他被动免疫制剂者、接受输血等应推迟接种减毒活疫苗。此外,有些疫苗还有自身性质决定的“特殊禁忌症”,需要咨询医生。

专家意见:吃了抗生素,不影响接种

大多数禁忌症是暂时的,过后仍可以补种疫苗。补种的时间应推迟到疾病好转后、使用免疫制剂后间隔一定时间后才可以接种,间隔时间取决于免疫制剂中抗体的浓度。家长最关心的也是最常见的“轻度发热”,是可以接种疫苗的,而抗生素治疗不影响疫苗接种效果。

对于家长担心的“用药和疫苗相冲突”问题,专家指出,有三类药物会令疫苗效果打折扣,或者令免疫反应过于强烈,从而产生严重后果。一是地塞米松、强的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,治疗炎症、过敏、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常用,理想停用半年再接种疫苗。二是长春新碱、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、化疗类药物,治疗儿童白血病、儿童类风湿、炎症性肠病等常用,由于可抑制孩子的免疫反应,增加疫苗接种的风险,因此,用药期间不能接种,停药后应经过医生评估。三是使用丙种球蛋白等免疫增强剂,使用三月内不可打疫苗。打麻疹疫苗至少要两周后,才能使用这种药物。


以上就是关于“疫苗的一般禁忌症”的相关内容,如需咨询了解,请您拨打咨询电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