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产妇在月子里容易发生的一种疾病,产后第一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多发期。深静脉血栓以下肢最为常见,还可发生于门腔静脉、肠系膜静脉、肾静脉、卵巢静脉及肺静脉等。


--------如果大家还有什么疑问,可以点击“

在线咨询

”,我们会为您一一做出详细的解答---------


产后易发深静脉血栓的缘由:

1.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中怀孕时,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会增多,溶解血块的因子会减少,这种现象在产后会持续一段时间,使血液处于容易形成血栓的高凝状态中。

  2.静脉血管中的血流变慢怀孕后期增大的子宫压迫深部静脉,使血液回流受到阻碍,造成血流缓慢,淤滞在静脉中;加上分娩造成的血管损伤,或产妇因做剖腹产手术、阴道受伤较为严重而较长时间地躺在床上休养,未能及早起来活动。这样,易导致血液循环变得缓慢,血液淤积在深部静脉血管中,在静脉血管中凝结并形成血块,造成栓塞。

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3大不良后果:

1.引起下肢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当血液循环变得缓慢时,非常容易在下肢的静脉血管中形成血块。由此,引起静脉曲张或进一步加重孕期原有的静脉曲张,导致血栓性静脉炎。深静脉血栓发生在小腿的静脉时,可在小腿皮肤上见到一条条血红的肿胀血管。不仅使产妇感到发胀,并在小腿弯曲时引起疼痛。当大腿形成血栓性静脉炎时,整个下肢的皮肤都会变得肿胀、发硬、发白,造成疼痛和行走困难。

2.引起盆腔静脉发生血栓,当栓塞发生在盆腔静脉中时,产妇出现腹痛、高烧等症状,并伴有下肢压痛、皮肤发红和水肿等不适。

3.引起可怕的肺部栓塞 ,如果血块随着血液流动跑到肺部,就会引起深部静脉血栓。深静脉发生血栓是围产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。因为,深静脉中的栓子小,容易脱落游走。当栓子阻塞肺动脉时,就会发生肺栓塞,导致产妇猝死。

有效预防对策:

1.孕期避免久站久坐

怀孕后期,或在脚和腿刚出现静脉曲张时,或已形成静脉曲张,应注意不要长久地站立,不要久坐不动或经常盘腿而坐,也不要时常步行走远路。久站时要注意不时地调整姿势,如让一只脚膝略为弯曲地站立,这样,就可把身体的重心轮流地放在两条腿上,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到心脏,减轻静脉曲张。

2.孕期生活细节促进静脉血液回流

内衣、内裤要宽松一些,不要过紧地勒腹部,影响静脉血液回流。如果刚刚形成静脉曲张,每天起床后趁着静脉曲张和下肢水肿较轻时,穿上高弹力的袜子,或在小腿由下而上地缠上弹力绷带,待晚上临睡前取下。

3、避免用过冷或过热的水洗澡,与体温相同的水最为适宜

为了减轻静脉压力,要防止或及时纠正便秘,每次蹲厕不要时间太长,有咳嗽或气喘时应积极治愈。

睡眠时特别是夜间,要用枕头将脚垫得略高一些,促进下肢静脉血液顺畅回流。

4.孕前及产后都应积极运动

对于孕产妇来说,预防深静脉栓塞的理想办法是运动。运动可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,预防产后静脉淤血及血栓形成。因此,即使在怀孕后期,也不要因行动不便而停止运动,还应继续坚持散步或做适量家务。

为了防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,可在每天起床前,理想先做一些活动脚趾头的运动,然后动动脚并抵住床边压压,再左右移动。产后第一周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期,产妇应及早下床,并做适量运动。掌握由小到大、逐步增加的运动原则,以不感到疲劳为限度,特别是剖腹产分娩的产妇。如果会阴部无裂伤、疲劳已消除、身体没其他严重疾病,可在产后12小时坐起进餐进水。自然分娩的产妇,可在产后6-8小时坐起来,在床上靠靠,12小时后由家人陪伴去卫生间如厕,24小时后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医院的长廊里或家中卧室随意走走,并做一些轻微地活动,如床上翻身、抬腿、绕床行走等,也可站起来为小宝贝换尿布。

5.剖腹产术后采取恰当举措

防止身体发生脱水,使血液浓缩。剖腹产分娩的产妇,身体消耗大,进食较少,血液容易浓缩,加之孕期血液呈高凝状,故易形成血栓。因此,术后应注意补足水分,纠正脱水状态,如术后3天常规输液;术后6小时开始进食一些流质食物,如蛋花汤、藕粉等;术后第2天肠道正常排气后,进食一些稀粥、鲫鱼汤等半流质食物。

  温馨提醒:

一旦产妇出现发热,必须警惕是否发生静脉炎,特别是发现下肢出现肿胀、疼痛等现象时更要及时就医。如果早期采用抗凝药物就不需要开刀治疗。对孕产妇来说,及早采取预防是最佳策略。


以上就是关于“如何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?”的相关内容,如需咨询了解,请您拨打咨询电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