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下旬,【钱爱仁堂中医医院】中医针推科姚骁勇主治医师如往常一样,在诊疗间为患者进行针灸、理疗,耐心的与患者沟通病症病情,治疗疾病。






一位患者来到诊室,将一面锦旗送到了姚医师的手中,感激之情溢于言表。现在的她吃的下、吃的香,睡的着、睡的稳,终于可以恢复到正常生活了!


张阿姨(化名)今年54岁,本地人。来就诊时,食欲不好、经常胃部反酸,免疫力低下,经常一咳嗽就引发肺炎,并且晚上总是失眠睡不着,也尝试了多种西医治疗手段,但都疗效甚微。张阿姨听说西医治不好的可以去看中医,于是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姚医生。


在了解张阿姨的症状后,姚医生通过望闻问切,对张阿姨的四诊诊断为胃痛、脾胃虚症,根据病理进行针灸治疗。以中脘、神门、照海、太溪、足三里、尺泽等穴位为主,刺激相关穴位。


连续治疗8余次后,张阿姨之前食欲不佳、睡眠不好、难受、反酸的症状均已消失,病情明显好转,胃口大开、睡眠质量很好......治愈了张阿姨许久以来的困扰。治愈后张阿姨特地赶来赠送锦旗“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”,以表感谢之情!


脾胃是五脏平衡枢纽,主运化,脾胃正常运转,则心火、肺气得以肃降、肾阳、肝阳得以升发,五脏才能正常的循环。


脾胃功能失调,有虚有实、有寒有热,变化多端,但也有一定的规律,最常见的是造成三方面的问题:


   第一是脾气虚、脾阳虚



表现为乏力、懒言、语音低微、有气无力、胃口不佳、排便无力、腹胀便秘、腹泻、腹痛等。


   第二是营养不足,也就是血虚




表现为面色萎黄或苍白,消瘦、贫血、牙龈萎缩甚至肌肉萎缩。


   第三是化生痰湿




表现为肢体沉重、头重如裹、水肿、肥胖、痰多、郁闷等,湿气郁积过久就化为热,鼻部容易出现粉刺,挤出小白点,且多数小便颜色偏黄,体内湿热者因气血运行受阻、瘀滞,往往肤色偏黄偏黑、心情烦躁、体倦乏力、精神不振。


 中医“四诊合参”,即把望、闻、问、切所收集的信息融合起来,以求更全面、更准确的疾病判断。以辨证论治原则,制定“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、补、消”等治法,使用中药、针灸、推拿、按摩、拔罐、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,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。


脾胃是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脾胃功能健旺,则气血生化有源,五脏六腑形骸脑窍皆可得养;若攻下无制、屡败脾胃,气血津液无源以生,久则发育无由,百病丛生。


在治疗上,关键在于“调”字,“脾以升为健,胃以降为和”、“脾喜燥,胃喜湿”,因此,治脾必以升提脾气为主,如黄芪、白术之属,治胃则滋养胃阴为要,如石斛、麦门冬、玉竹的运用,这样脾气才能上升,胃气才可下降,从而营养全身。



饮食习惯


平时脾胃虚寒的人,或寒症的胃痛、腹痛、泄泻等,应多吃一些性味辛热的姜、蒜、胡椒等;脾胃虚弱的人,应多吃一些红枣、山药、扁豆、芡实、莲子肉等这类健脾化湿的食材。


胃热素盛的人,宜食用梨、藕、竹蔗等甘寒生津之品;而气机阻滞的人,宜多吃萝卜、佛手、橘子等具有理气的食物。




日常脾胃的保健穴位






足三里:民间一直有“常按足三里,胜吃老母鸡”的说法。其是胃经穴,位于外膝盖窝下方3寸。


中医讲:肚腹三里留。指的是,如果我们有肚腹部的疾病,如慢性胃肠炎、慢性腹泻、胃寒等,都可以按揉足三里。


按摩: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,每次每穴按压5-10分钟,每分钟按压15-20次。






中脘穴是“后天之本”,因为人体六腑的精气都汇集在这个地方。


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,肚脐上4寸,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,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,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,调节胃的功能。


按摩:用拇指或者中指指腹按压约30秒,然后按顺时针按揉2-10分钟左右。


中医在治疗脾胃问题上的显著效果,更感受到了患者对医生的真挚感激。这也再次证明了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,并向我们传递了患者与医生之间信任和感恩。


同时感受到中医药对于疾病治愈的巨大潜力,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药的智慧与温暖!




姚医生简介